在“双碳”目标推动制造业深刻变革的今天,传统钢铁产业如何实现绿色转型,已成为一道亟待破解的命题。山东京杭智慧新钢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正以一项总投资52亿元、占地2116亩的临港智慧制造产业园项目,交出了一份“技术破局、智慧赋能、价值重构”的转型答卷——将昔日高耗能的“黑钢”,点化为高效益的“黄金”,推动钢铁产业真正走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技术破局:极致能效的绿色转型
钢铁产业的绿色转型,核心是用技术打破“高耗低效”的困局。智慧新钢从生产源头入手,以“重点工序达标杆,全流程提能效”为目标,通过核心装备升级、能源智能治理、环保技术落地,构建起“减碳、降耗、清洁”的绿色生产体系,让钢铁生产告别“浓烟与浪费”,迈向“精准与高效”。
其产业核心——临港共享加工中心,是技术破局的关键载体。该中心投资8000余万元引入5条智能化生产线,涵盖开平纵剪、激光切割、数控折弯、机器人自动焊接等全流程工序,其中“高强钢开卷平切及纵横剪复合线”更是济宁市首条重型钢材初加工全流程生产线。这条生产线通过数字化控制系统精准调控裁切精度,将材料损耗率压减至3%以下,较传统人工加工效率提升3倍;折弯工序经工艺优化后,单件加工时间从15分钟缩至3分钟,效率跃升近5倍,年加工能力达40万吨,年产值可达20亿元,实现“以技术提效,以精度省材”。
技术破局的本质,是让“绿色”成为生产的底色。智慧新钢用精准的装备、智能的管理、清洁的工艺,不仅摆脱了传统钢铁企业“污染大户”的标签,更以“极致能效”为“点钢成金”打下了坚实基础。
智慧赋能:全链协同的效率跃升
如果说技术是绿色转型的“骨架”,那智慧赋能就是激活全链效率的“血脉”。智慧新钢将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研发、生产、仓储、物流全链条,以“数字化转型”实现“全链协同”,让生产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达成绿色与高效的双向共赢。
生产与仓储环节,“智能装备+数字调度”形成高效闭环。共享加工中心的焊接机器人、激光切割机等装备,通过5G网络与数字孪生系统互联互通,实时接收订单并自动调整参数;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订单特征,将相似工件批量排产,余料利用率提升至85%。智能仓储物流园则围绕“车、货、仓”打造一体化方案:钢材“一物一码”全生命周期追踪,无人仓库通过远程监控实现动态库存调控,库存周转率提升30%;数字化月台与智能车辆调度系统,让原材料从跃进港水运直达厂区,成品通过“线上+线下”匹配订单,物流效率提升40%,成本降低18%。
全链协同的核心,是让“数据”流动起来。从生产的智能排产,再到仓储的动态调控、物流的精准匹配,智慧新钢以数字化管理实现资源最优配置。这种“以智慧打通全链,以协同释放效益”的模式,让绿色生产的经济价值充分落地,成为“点钢成金”的核心动能。
价值重构:循环经济的产业升级
“点钢成金”的终极密码,不在于单一企业的高效,而在于构建“闭环循环、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智慧新钢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打破“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模式,通过“内部循环增值、外部港产协同、生态共生共荣”,推动产业价值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从“资源消耗”转向“循环增值”。
在生产内部,智慧新钢建立“资源吃干榨尽”的循环机制。共享加工中心的余料,一部分二次加工为工装夹具反哺生产,一部分经再生资源中心处理后重新投入生产线;无法利用的废料统一回收,废钢转化为原材料,废矿渣制成新型建材,真正实现“废料变原料,余料变产品”。
在外部协同上,智慧新钢以跃进港为纽带,打造“公铁水”多式联运体系。成品依托港口辐射周边300公里,为经典重工、东宏管业等企业提供“门到门”服务,缩短供应链半径,降低企业采购成本。这种“以港聚产”的模式,不仅让智慧新钢成为鲁西南最大临港钢材集散基地,更推动“港口-产业-通道”协同,助力本地加工企业提供定制化钢材、降低物流成本、共享智能制造技术,成为济宁市制造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供应链保障者”与“技术示范者”。
未来,随着“1257”发展格局推进,智慧新钢将形成年交易量400-500万吨的百亿级基地,辐射鲁西南300公里区域。它以技术破局夯实绿色根基,以智慧赋能激活全链效率,以价值重构引领产业升级,不仅让“点钢成金”从理念变为现实,更以“港产城融合”的模式,为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书写了新样本。
文丨梁珍玉 任洪韦 图丨钱俊希
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意见、建议、投诉等事宜,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以便于沟通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