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多部门单位近日联合印发《山东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做大做强新能源船舶产业集群。据介绍,山东将沿链集聚一批龙头引领型和高成长型优质中小企业,打造环渤海地区船舶工业基地和全球领先的海工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今年以来,山东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抢抓行业复苏机遇,发挥“链长制”优势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集聚产业链创新链资源,产业竞争力日益增强。1—9月,山东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达到222.1万、485.7万、1307.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0.7%、97.1%、43.6%,高于全国水平0.1、20.4和13个百分点,分别排名全国第6、第5和第4位,其中手持订单量实现历史新高。
瞄准助推船舶海工装备加速向“绿”,山东提出,以推动海工装备高质量发展在山东先行先试为牵引,聚焦提升船舶与海工装备产品、技术、企业、链条、集群等产业生态体系,实施五大类12项重点任务。
巩固我省在深水及超深水半潜式生产平台、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等海洋油气开发装备总装建造优势的同时,《行动方案》明确,差异化发展高技术新能源远洋船舶。山东支持围绕市场需求开展大中型集装箱船、超大型油船、化学品船、高端游艇等船型建造,积极发展智能航行无人集装箱系列船舶。巩固我省在大型散货船、矿砂船、高端客滚船、远洋渔船等主建远洋船型建造优势,山东将推动船型绿色化、智能化升级,加大液化天然气(LNG)动力船舶船型优化升级,完成氨燃料动力预设超大型油船、大型散货船、电池混动驱动邮轮级高端客滚船自主开发设计和实船建造,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山东还将实施新能源内河船舶“建链强链”工程,聚焦“一纵”京杭运河、“一横”小清河区域布局,引导内河新能源船舶加快生产,高污染高耗能老旧船舶有序退出市场。据介绍,山东将重点打造济宁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加强船型优化、结构轻量化、清洁能源减排、船机桨匹配等最新技术研究,加快发展液化天然气(LNG)动力内河船舶,探索锂电、氢、氨、甲醇动力内河船舶等新能源船型设计、生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内河绿色智能船舶“北方地区标杆”。
数据显示,目前青岛、烟台、威海三大船舶海工基地产值占全省80%以上,在总装建造、协同配套方面形成较强优势。按照“主业突出、区域协同、功能互补、集聚发展”的原则,山东将优化“三核引领核心区”“多点支撑协同区”产业布局。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将加强联动协同,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建成集研发、设计、材料、设备、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链体系和产业高地。同时,济宁、东营、潍坊、淄博、日照、滨州等市发挥产业基础优势,聚力做强内河船舶、船舶与海工装备配套等产业。
记者从省工信厅海洋装备产业处了解到,近年来山东推动省内船舶海工装备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已有一批绿色低碳新能源船型快速抢占市场,1—9月全省新接新能源动力船舶订单261万载重吨,占全部新接订单比例的53.7%。青岛北海造船研发建设新一代21万吨散货船,可满足LNG、液氨、甲醇双燃料等多种清洁能源需求;签约省内首艘31.9万载重吨超大型油轮(VLCC)订单,成功进入超大型油船市场。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研发设计的LNG+电池混动高端客滚船,已交付和手持订单量全球第一。
来源丨大众日报
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意见、建议、投诉等事宜,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以便于沟通联络。